在长江三桥的桥墩下,南京市民杨金龙远眺着江面跃然浮现黑色的弧光,逆流而上的长江江豚在滔滔江水中戏水玩耍,黑色脊部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而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中唯一在大城市主城区且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长江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
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文青看来,保护好长江生态的核心就是落实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重点做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一是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坚决遏制化工项目盲目发展,同时推动现有企业绿色转型;二是严控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生态修复和开发总量控制;三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岸线恢复。
据统计,南京段长江江豚数量已由先前的20多头增加至50多头,得益于种群数量的增多,“江豚拜风”“母子豚”之类的奇景频频亮相。
万里长江入江苏,首站便是新济洲。站在洲岛眺望,满目绿意,芡实和细果野菱舒展在水面,鸟类在其间觅食,鸟鸣声清脆悦耳。芦苇摇曳、野鸭嬉戏、江豚跳跃,一幅幅原生态画面无不体现这座无人岛屿的生机与活力。根据最新新济洲岛本底资源调查统计,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分布有维管植物501种,脊椎动物269种,底栖动物10种,浮游生物207种,堪称“生态大宝库”。
“在长江洲岛的保护方面,南京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规划保护,串联起美丽的‘生态岛链’。”李文青介绍道。然而,如今的“世外桃源”新济州曾经却是“环境不好、生物不多、防汛不安、出行不便、生活不富、群众不满”的“六不”江岛。在实施政策性移民的基础上,南京率先探索“整体性、原生态、系统化”的湿地保护新路径。
新济洲及对岸19.08公里江堤累计建成5825亩“滨江秀林”,形成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地。拆除岛上原有废弃工业设施,整治对岸污染型企业52家,完成综合环境提升1.84万亩,洲岛水体质量和附近长江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标准。现在的新济洲,不仅是南京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更是国内第一个长江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成了动植物共同的“新家园”。守护新济州14年之久的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全文说:“新济洲是‘离野生动植物最近的地方’。现在是,未来也是。”
近年来,南京聚焦入江支流整治,构建起覆盖所有水体的保护责任体系,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开展岸线清理整治和规范提升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退出生产岸线37.6公里,完成226个干流岸线清理项目,中心城区生产岸线全部退出。2021年,全市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为100%,水环境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下一步,南京将继续推进生态岸线恢复,持续开展长江湿地保护修复,重点保护新济洲、绿水湾和兴隆洲—乌鱼洲等洲岛湿地生境,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鸟类栖息地修复工程,探索建立岸线及洲岛生态野外观测站;重点围绕基本建立的生物多样性观察网络,开展重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物种及其种群动态的监测工作,通过新媒体发布和宣传调查成果,增强市民关注与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李文青说。